一般在喪親後,因為遭遇失落,會產生許多的感覺和行為,這些感覺和行為只要還在正常的範疇內,都可以視之為正常的悲傷。
喪親後哀傷的感覺,包括有悲哀、憤怒、愧疚感與自責、焦慮、孤獨感、疲倦、無助感、驚嚇、渴念、解脫感、放鬆、麻木…等等,這些情緒都有可能發生在哀悼期間喪親者的身上。而在生理感官知覺上,喪親者可能會有胃部空虛、胸部緊迫、喉嚨發緊、對聲音敏感、人格解組的感覺(例:走在街上,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是真實的,包括自己在內)、呼吸急促有窒息感、肌肉軟弱無力、缺乏精力以及口乾等。
至於對於喪親這件事的認知上,每個人對悲傷經驗也會出現不同的思考模式。悲傷早期 階段有些常見的想法,過一陣子可能會消失,但有些想法可能會持續下去,並引發憂鬱及焦慮。在認知上,喪親者常有不相信喪親事實、困惑、沈迷於對逝者的思 念、感到逝者仍然存在、出現幻覺等不同的反應。
 
 
因為悲傷,所以喪親者亦常出現失眠、食慾障礙、心不在焉、社會退縮行為、夢到失去的親人、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、尋求與呼喚、嘆氣、坐立不安或過動、哭泣、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物以及珍藏遺物等行為。
不管是上述的感覺、認知、感官知覺、行為上的各種反應,其實都可能發生在每一位喪親者的身上,只要是在短時間內的行為反應,而且過一段時間後就自行消失並恢復者,就不用太過緊張或反應過度。
但是,當某一種感覺持續過久、過強時,就有可能變成病態的悲傷反應。當家人有不正常且持續的悲傷反應時,家庭成員就不能忽視,必須安排進行輔導或治療,以免衍生成更嚴重的心理及精神問題。